预防春季传染病
发布日期:2019-03-12 03:38:45 点击次数:804

                                                  春季需防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麻疹、风疹、水痘、流脑、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并伴流涕、流泪、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典型麻疹约在病后2-3日,口腔两侧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柯氏斑),从发病到出疹约3—5天,出疹前体温可高达40℃ 。皮疹最早出现于耳后,迅速发展到面颈部,并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皮疹为2—3毫米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后渐密集成鲜红色,进而成暗红色。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随着皮疹隐退,全身症状减轻,热退,精神和食欲好转。整个病程10—14天。部分患者可有并发症发生,这些并发症包括肺炎、喉炎、口腔炎、中耳炎以及脑炎。感染麻疹病毒后发生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脑部损害,有时甚至引起死亡。
该病由飞沫传播,以冬春发病率最高。以往认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为最危险人群,但自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
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风疹病毒通过空气或密切接触传播。感染风疹后,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并出现枕骨下淋巴结肿大及散在性红色斑疹。出疹前症状较麻疹轻微,一般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先见于面颈,一天内遍布全身,但手掌、足底多无疹。皮疹初起为散在斑丘疹,类似麻疹,以后躯干背部皮疹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持续3天左右消退。多数病人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并发脑炎、心肌炎、关节炎及出血倾向。惟妊娠早期孕妇感染风疹,可引起胎儿先天性风疹,导致死产、早产,以及多种先天性畸形,故孕妇应特别注意预防风疹感染。
      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以皮肤出疹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直接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水痘好发于春秋季。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经过大约两周的潜伏期后,出现头痛、不适、发烧、食欲下降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水疱疹即水痘。疱疹平均数量为200—300个,严重病例可达上千个,剧烈瘙痒。疱疹开始为红色斑点,发展为含清亮且具有感染性液体的疱疹,随后疱疹内液体变浑浊,4—5天后疱疹干燥、结痂、脱落并在皮肤上留下粉白色区域,最后皮肤复原。由于出疹是此伏彼起的,所以完全康复至少需要1—2周。水痘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肺炎和脑炎,其它少见并发症为病毒所致的全身多器官的炎症。患水痘康复后,病毒不能从体内清除,而是潜伏在脊神经根节,可被重新激发而引起复发性疾病—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带状疱疹在感染病毒者中的发生率约10—20%,好发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高发年龄为40—70岁,多发生于躯干或者面部的单侧,特征为成组分布的疱疹,疼痛剧烈,可引发疱疹后坐骨神经痛、肺炎、脑炎甚至失明等并发症。
 
       流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D、X、Y、Z、E、H、I、K、L、W等13个菌群,历史上我国流行的流脑菌群以A群为主。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局部暴发流行的流脑正是以前在我国很少见的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黏膜寄居滋生,并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借助飞沫传播给他人。
 
      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等特点,由于以往人群中接种的流脑疫苗主要是A群疫苗,接种者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抵御C群脑膜炎双球菌的侵袭,因此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屏障,导致传染源控制难,传播途径不易切断。特别是大部分人感染C群脑膜炎双球菌后不发病,成为健康带菌者或隐性感染者,仍具有传染性,容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C群流脑的主要特点是:发病地点多为中小学校,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起病急,以高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疼、咽痛、咳嗽等;部分病人身上出现瘀斑、瘀点;脑膜刺激症状表现为颈强直、喷射性呕吐等;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临床上常表现为爆发型,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流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流感有别于普通感冒,也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感冒流行,相对普通感冒来说,流感起病急,传染性强,中毒症状重,并发症多见。流感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损害人民健康,还可造成学校停课、医院人满为患、社会活动受阻、工厂停工等严重后果。
 
     “流感”不象“麻疹”“甲肝”等疾病,患过一次便能终身免疫,流感抗体在人体维持的时间短,人有可能被反复感染。流感病毒虽分为甲、乙、丙三型,但流感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出新的亚型,以新的面孔出现,流感病毒就是以这种变幻莫测的“伪装战”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它无可奈何,造成流感难以控制,引起流感的暴发、流行和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流感专家预测,近几年全球均为流感流行活跃期。
 
      流感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比如说空气中的流感病毒可以直接传入到我们人体的呼吸道;流感病人打喷嚏、咳嗽出来的飞沫中含有的流感病毒也可以直接传入到我们人体的呼吸道。此病潜伏期仅为2—3天,有的甚至几个小时,感染者大多表现为起病急、发高烧、发冷、头痛、浑身关节酸痛、咳嗽等,婴儿、年老体弱者容易并发肺炎,并发症还有脑炎、心肌炎等,少数患者可死于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此病传染性强,通过带有病毒的唾液而直接传播。患者除了有唾液腺的疼痛及肿大还可能伴有发热及咀嚼疼痛。无并发症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一般于10-14天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并发症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胰腺炎、心肌炎、或神经性耳聋(大多数为单侧),对成年男性及大男孩可能发生睾丸炎,对成年妇女及大女孩可能出现卵巢炎。
 
     结核病 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活动期的排菌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症状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
     预防方法:
 
     ●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员密集,室内空气不流通,因此,教室、宿舍、计算机房、图书馆等人员集中场所要多开窗户,加强室内通风,不仅能有效降低室内病毒、细菌的密度,也会加速细菌的死亡。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多晒太阳,多晒被,勤洗手,多喝水。
 
     ●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受凉,因为受凉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
   
     ●增加室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进餐时吃上几瓣生大蒜,饭后用盐水漱口有利于预防流脑。
 
     ●对这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进行预防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或抗菌药物。
 
     ●有病人的居室或教室必要时可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接种疫苗(以上疾病均有相应疫苗)。
 
     ●对这些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注重“春捂”保健康
 
     最近来医务室看“感冒”的同学增多,虽然引起感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同学们春天减衣太快,同学们认为既然春天来了,在着装上就应该“春色”,其实不然。
 
     春天自有“春捂”一说,“春捂”就是指春天穿衣要注意保暖,不要减衣太快,其道理在于:因为冬天我们机体为了防寒,皮肤毛孔紧闭,体内分泌的激素也发生了改变。到了春天,随着气温的变化,体内分泌的激素要进行重新调整,这就是说身体对气温的变化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加之春天气候忽冷忽热,此时机体尚不能迅速地调节体温,而且春天皮肤毛孔渐开,春寒极易侵入机体而引起感冒。
 
 
   

上一篇:视频监控信息查询、回看申请、记录表
下一篇:消防安全大检查

主页 | 学校概况 | 新闻公告 | 教学教研 | 学生管理 | 招生就业 | 后勤管理 | 社会服务 | 党建工作 | 校内办公 |